![]() |
諸城市恒久食品機械有限公司
主營產(chǎn)品: 豆腐烘干箱,罐頭殺菌流水線,炸油條油炸機,多功能切絲切丁機,隧道式烘干洗筐機 |

公司信息
大棗的功效與作用
2016-11-19 閱讀(699)
大棗又名紅棗、干棗、棗子,起源于中國,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,自古以來就被列為“五果”(桃、李、梅、杏、棗)之一。紅棗富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糖類、胡蘿卜素、B族維生素、*、*以及鈣、磷、鐵和*等營養(yǎng)成分。其中*的含量在果品中,有維生素王之美稱。
大棗-原生態(tài)據(jù)國外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:連續(xù)吃大棗的病人,健康恢復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。紅棗所含有的*,是人體細胞能量代謝的必需成分,能夠增強肌力、消除疲勞、擴張血管、增加心肌收縮力、改善心肌營養(yǎng),對防治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有良好的作用;中醫(yī)中藥理論認為,紅棗具有[1]等作用,紅棗對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貧血、過敏性紫癜等病癥有較好療效;紅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*,有較強的抗癌、抗過敏作用。我國的大棗品種有山西黃河灘棗,五佛大棗,山東大棗,泗洪大棗 ,阜平大棗,金絲小棗,贊皇大棗,哈密大棗,新鄭大棗等。拉丁名 FRUCTUS JUJUBAE DATE[1]
折疊 藥材性狀
大棗-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,長2~3.5cm,直徑1.5~2.5cm。表面暗紅色,略帶光澤,有不規(guī)則皺紋?;堪枷?,有短果梗。外果皮薄,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,肉質,柔軟,富糖性而油潤。果核紡錘形,兩端銳尖,質堅硬。氣微香,味甜。
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,長約2~3.5厘米,直徑約1.5~2.5厘米。表面暗紅色,帶光澤,有不規(guī)則皺紋,果實一端有深凹窩,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,另一端有一小突點。外果皮薄,中果皮肉質松軟,如海綿狀,黃棕色。果核紡錘形,堅硬,兩端尖銳,表面暗紅色。氣微弱,味香甜。以色紅、肉厚、飽滿、核小、味甜者為佳。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產(chǎn),主產(chǎn)于新疆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果:甘,溫。歸脾、胃經(jīng)。
樹皮:苦、澀,溫。
根:甘,溫。[1] 功能主治
果(大棗):補中益氣,養(yǎng)血安神。用于脾虛食少,乏力便溏,婦人臟躁。大棗的圖片(20張)
樹皮:消炎,止血,止瀉。用于氣管炎,腸炎,痢疾,崩漏;外用治外傷出血。
根:行氣,活血,調經(jīng)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心腹邪氣,安中養(yǎng)脾,助十二經(jīng)。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、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。"
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煞烏頭毒。"
③《別錄》:"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僻澼。"
④《藥對》:"殺附子、天雄毒。"
⑤孟詵:"主補津液,洗心腹邪氣,和百藥毒,通九竅,補不足氣,煮食補腸胃,肥中益氣*,小兒患秋痢,與蟲棗食,良。"
⑥《日華子本草》:"潤心肺,止嗽。補五臟,治虛勞損,除腸胃癬氣。"
⑦《珍珠囊》:"溫胃。"
⑧李杲:"溫以補脾經(jīng)不足,甘以緩陰血,和陰陽,調營衛(wèi),生津液。"
⑨《藥品化義》:"養(yǎng)血補肝。"
⑩《本草再新》:"補中益氣,滋腎暖胃,治陰虛。"
⑾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"治過敏性紫斑病、貧血及高血壓。"大棗(5張)
⑿《本草新編》:“通九竅,和百藥,養(yǎng)肺胃,益氣,潤心肺,生津,助諸經(jīng),補五臟。惟中滿及熱疾忌食,齒疼并風疾禁嘗。乃調和之品,非補益之味。《本經(jīng)》曰其補者,亦因其調和之故也。 用法用量
果:6~15克 。樹皮、根:10~15克。[1]
貯藏條件
置干燥處,防蛀。
摘錄
《中國藥典》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大棗
(《本經(jīng)》)[1] 采集加工
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。揀凈雜質,曬干?;蚝嬷疗ぼ洠傩袝窀?。或先用水煮一滾,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,曬干。除去雜質,洗凈,曬干。用時破開或去核。